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时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805所副所长陈宝东正通过电视观看着,当解说员说到“交会对接成功”时,陈宝东微微舒了一口气,彻底地放松下来。对于成功,他心里是有底的。
【3个月消化了1年的知识】
1992年,陈宝东加入921-3电源分系统太阳电池阵研制队伍,这项技术是在太空中飞行获得能量的关键,作为主要研制人员之一,他完成了太阳电池阵的方案、初样、正样阶段的论证和研制,并创造性地解决了全尺寸太阳电池阵地面高低温展开的技术难题。
2000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完成后,时任对接机构负责人的张崇峰博士向陈宝东伸出力邀他加盟对接机构团队的橄榄枝。当时,陈宝东已经是太阳电池阵研制团队的骨干,前辈和朋友都劝他留下,留下至少能收获技术职务,离开则意味着从头开始。陈宝东说:“当时,我认为太阳电池阵的研发已近尾声,交会对接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愿意接受挑战。”
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陈宝东开始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知识,他收集一切可以查阅的资料,经常和同事交流到半夜,3个月,他消化了别人1年才能学完的材料,融入了团队,也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漫漫征途。
2002年,对接机构研制小组发展成独立的对接机构研究室,新部门成立之初共有24名成员,其中10名“老人”,其余是新入所的大学生。
陈宝东被任命为对接机构研究室的副主任(主持工作),新官上任面临的是一场硬仗――四大关键项目攻关,仅关键部件设计这一项就有十大技术难题。一边是年轻的队伍,一边是耽误不起的研发进度,那时陈宝东吃住基本都在单位,他脑子中只有一个问题,怎样让这支年轻的队伍顺利完成任务。
“自己要做定海神针。”陈宝东默默给自己下了要求――别人不愿做的他要做,别人不懂的他要懂,都不懂的一起开会讨论。由于天天加班到深夜,他们的部门得了个“夜总会”的称号,寓意夜里总是开会。
既然要做,就要给新人们足够的空间和信任,陈宝东用新老搭配的方式让新人一开始就参与到最核心的工作中来,把关则由他来承担。新人提交的每一份报告,他都要严苛核对每一个数据,一旦发现问题,立马让人修改,在这种魔鬼般的训练中,谁能不迅速成长?在这样的相处过程中,陈宝东也用专业技术和踏实肯干的精神收获了队员们的敬佩。
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这天晚上陈宝东请团队成员吃饭,席间没有觥筹交错,没有载歌载舞,大家在一起喝闷酒,陈宝东放空了大脑,一是太累了,二是这些年的酸甜苦楚让他百味杂陈。
在陈宝东妻子童益群的眼中,他是个会一根一根洗鸡毛菜叶子的细心汉子;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会打电话提醒喝酒的人不要开车的体贴领导;可在儿子的眼中,他是个总是忘记交电话费,回家只做睡觉一件事的粗心人。
即使在同一家单位上班,童益群也很少见到自己的丈夫。她默默地一肩挑起了家里所有的事情,只是在儿子幼儿园升小学那年暑假,她向丈夫提了一个要求:在儿子上小学之前一家人去一次海南旅游,陈宝东答应了,可是直到现在,儿子小学都毕业了,这个诺言依然未曾兑现。
陈宝东知道自己亏欠家庭许多,他感谢家人的支持。他说不仅是自己的家庭,每一个航天人的家庭都要面对航天人“不回家”的问题,可正是有这么多人理解和支持,中国的航天梦才能一步一步走得这么快,这么踏实。
从2002年到2013年,陈宝东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另一个“儿子”――对接机构,按照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他算了算,自己的年龄还能与中国下一步的航天计划再次同步,空间站的研发,他已经出发,必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