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31日 15:24:45 来源: 新华网江苏频道
新华网南京8月31日电(俞新美 毛春玲) 从一支28人的抹灰包清工队伍到拥有50000余员工、总资产700亿元的集团企业;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到涉猎工程总承包、地铁轨道交通、安装、能源、金融投资等领域;从一个小县城起点到足迹遍布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中南集团(以下简称“中南”)只用了27年。
是什么让中南在短短27年的时间创造了建筑业的奇迹?今天,本网走进中南,去探寻奇迹背后的故事。
艰辛的成长
1988年2月23日,正月初七。江苏海门常乐乡中南村,属虎的陈锦石怀揣5000元钱,领着27个会粉刷活计的“兄弟”辗转到了山东东营,接下了胜利油田的一幢大楼的粉刷任务,属“清包工”。
工地在远郊,白茫茫的盐碱地上荒无人烟。一行28人在冻裂的地面上临时搭起帐篷。每每一觉醒来,脸上便积了一层霜。没有灶,地上挖个小小的坑,埋一口铁锅,然后生火做饭。
就这样,这支队伍风餐露宿,转战荒野,无市场、无资金、无关系、无管理能力、无效益,举步维艰。但陈锦石和他的队伍坚持了下来。
四年后的1992年,公司承建了首个劳务总包项目7600平方米的山东东营农工商办公楼,此后,公司的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有了质的飞跃,在建筑领域,中南的名声也响亮起来。
1993年,承接山东潍坊富华大酒店之后,公司产值年年翻番,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当年的威海职工大会上,公司首次制定了132条规章制度,标志着公司开始走上规范化经营之路。
接着,公司先后注册海门中南集团、南通中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在1996—1997年与常乐乡政府明确产权关系。至此,公司第一次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迈入历史舞台。
文化的脉动
翻开中南大事记,每个人都会被它的几何级递增速度感到惊讶,都会被它的传奇式崛起感到震撼。
2002年,公司收购上海联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介入生物医药行业,开始了中南多元化发展的历程。
2003年公司收购海门市建筑设计院和海门市大正监理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中南形成设计、施工、监理、建材、机械装备、安装、装潢一条龙完整的建筑产业链。
2005年,公司运作南通中央商务区特大项目,开发面积250万平方米。同时,公司全力推进资本化运作、产业化整合,形成以控股集团公司的投资控股为核心,依次、逐步培育四个产业子集团和一个体育产业公司的双层集团化协同发展战略。
……
所以这一切,都深深打上了突破式发展的烙印。
在企业发展中,速度是一种文化。“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变革”、“责任与回报”等与时俱进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企业每一个前进的梯度。
其中,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成为了企业恒久远的主线。
如今,凡是新进企业的员工,都会领到一套书,听到两句话。一套书就是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两句话:要了解中南集团,就要了解中南集团的制度;要认同中南文化,就要认同中南集团的制度。
因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带来巨大效用的例子不胜枚举。2005年,中南收购北京城建地铁地基市政工程公司后,只派去三个人:一个财务副总监,一个出纳和一个督查,原有的班子未作任何调整。但是,他们带去了中南一整套成功的管理理念,一整套考核机制。结果,员工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两年后公司也从过去亏损两亿多元,一举实现扭亏为盈。
精神的传承
经过27年的发展与文化积淀,中南血液里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铁军文化的DNA,在继承了南通铁军的文化血脉后,经历自省、自觉、自新的磨砺,中南铁军文化已上升为更高层面的“中南铁军精神”。
27年的风雨兼程,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带领中南人把握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凭借“敢想、敢拼、敢干”的胆略和过人的智慧,完成了“创业、积累、突破、腾飞”的发展过程,登上了中国建筑的高地。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中南人懂得主动出击,方得一席之地。在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的带领下,公司深化改革,提升管理、突破瓶颈、跨越发展,在改革整顿中奋勇向前。
今天,在中南铁军精神的基础上,已演变提炼出中南系列文化,以“思变图强,永不满足,不断超越,永不止步”的企业精神,在中南自己的旗帜上,伴随着积极向上的开拓精神,创造出中南更多的奇迹。
中南的个性以及中南铁军文化的形成,便是中南为实现发展目标,在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作风、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的总和。通过27年的发展历程,他就像一部非典型教科书,通身上下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成长印记。从简短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中南的脚印;从中南的脚印里,我们看到他的跨越。
透过中南事业的发展战略,我们可以了解到今天的这支五万人队伍,继续传承着铁军文化中最坚实的部分,那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不仅在过去、现在中南的跨越发展中产生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将深远影响中南未来的辉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