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老版栏目

江苏文化日历 | 齐康:用建筑传递艺术之美

时间:2017-10-16浏览:397设置

2017年09月07日 18:41
来源:凤凰江苏综合整理
    1997年9月12日,我校教授齐康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成为第一个被国际权威学术机构接纳的中国人。

    在齐康眼中,建筑是有生命的存在,融合着建筑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的理解。

    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国内诸多著名建筑的设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威尼斯登录入口官网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在科学与艺术中寻找共鸣,他主持设计的建筑多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巧夺天工之作。
    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的齐康,坦言“科学家应当懂艺术”。中学时,弹钢琴、读小说、学画画的经历,对于他后期的创作影响深远。

    面对应试教育的重重藩篱,他直言:“现在的教育把人教‘死了’,思维僵化了。我们要培养懂得‘传承、转化、创新’的全面人才。”

    步入耄耋之年,齐康最怕自己也僵化,依旧保持着看书、画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中学时期是他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也是开启他建筑设计之路的启蒙岁月。

    “多余的那一个”

    1931年10月28日,齐康出生在南京。家中兄弟姐妹6人,齐康是老小,刚出生,母亲就去乡下养病了,6岁以前,他甚至与母亲很少见面。

    在齐康的记忆中,他在家中是“多余的那一个”。孩童时期,齐康很少感受到温暖,性格敏感、孤僻。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6岁的齐康跟着家人逃到老家浙江天台避难,在天台县城开始了小学生活。

    五年级以后,齐康从天台回到南京市。因为身体不好,齐康辍学在家中自学了两年。父亲教他古文,父亲的朋友指点他绘画,一位音乐老师教他钢琴。

    齐康回忆,这一段时间自己非常用功,在家里自学画画、弹琴、读《古文观止》,看了大量的书,“回首少年时期,书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开始不再感到孤独。”

    研究土木工程的父亲见齐康钟爱绘画,就教他用比例尺。齐康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家里的每个房间、楼上楼下都测了个遍。很快,他看懂了父亲画的图,也知道了建筑图中的平面。对于建筑最初的热爱,由此生发。

    在家自学的两年时间,让齐康学会了自主学习,也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少年时的孤独,让齐康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与自觉。

    从历史中推陈出新

    中学时,齐康最喜欢历史课。幼年时期,经历过动荡岁月的他,对于历史有着独到的见解。

    齐康把建筑的历史感看得很重。他认为,一座建筑能经过几代人的肯定是不容易的,其本身构成了历史的标志,是历史的记录,不能轻易改动。在设计建筑时,他融历史感与现代感为一体,总能把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展现得淋漓尽致。

    尊重历史,让他学会在尊重一方水土的基础上设计作品。在设计福建武夷山庄的时候,齐康大胆地从传统中推陈出新,让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了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

    创新,是他在传承转化之后的收获。齐康的作品几乎没有一个是重样的,南京3个纪念建筑,雨花台纪念馆、梅园,还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人们没想到是一个人设计的,“我就喜欢因时因地来思考问题”。
绘画带来灵感

    进入中学后,教美术的徐老师很喜欢这个痴迷绘画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给他系统地讲授《芥子园画谱》,使齐康对国画技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齐康又设法借来《伦勃朗》、《米勒》画册自学,对西洋画技也略知一二。

    绘画给齐康的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了许多帮助,齐康说:“我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写生。大自然是我绘画的对象,大自然的美常使我感动。我认为建筑要适配于自然,要和谐,要进入画境,要有一种惊奇之感。画是我最最亲密的朋友。”
    在课余时间,齐康还跟着顾天琢老师学了4年钢琴,老师常夸赞他弹琴潇洒,后来齐康在学校音乐会上弹奏了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

    中学时,金陵中学规定,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生一律要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齐康喜欢篮球和乒乓球,“现在来讲,看电视,我也非常喜欢看体育频道。我总觉得一个人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美术、音乐和体育之外,齐康还热爱读书。从中国传统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到外国经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他都读得不亦乐乎。采访结束后,他步履蹒跚地走向另一间办公室,一开门,只见四周书架上摆满了书。“这些都是我看的书,什么类型的都有。”



返回原图
/